二战期间面对缺乏石油的困境,德国和日本除了致力于夺取石油产地外,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人造石油的生产。那么。德国和日本在人造石油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这两个国家在人造石油方面的成败得失,又说明什么问题?
到1943年下半年,对纳粹德国而言,巴库油田和中东油田都已变得遥不可及。当此之际,合成石油成为纳粹德国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最后希望。所谓合成石油,也叫人造石油,其本质是煤化油。煤与石油同属化石燃料,在高温和高压下,煤加氢或通过液化过程,可以将煤转化成合成石油。
德国的合成石油技术,一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在一战前,德国就开始将煤转化成合成石油的研究。1913年,德国化学家以氢化法首次从煤中提炼出一种高质量的液体燃料—人造石油。10年后,另一种提炼方法问世,其原理是用蒸汽将煤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一氧化碳,再经过化学反应生成人造石油。
然而,煤炭转化石油的成本,比获取天然石油要高得多。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煤加氢工艺的成本高达每吨190马克,是进口汽油价格的两倍。但是,对于处心积虑发起战争的纳粹德国统治集团而言,要实现石油自给,除了建造煤加氢工厂外,无另外的办法。1936年,希特勒下令实行全力备战的“四年计划”,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以合成石油来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为此,希特勒扬言:“现在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德国的燃料生产。这项任务必须以作战时的同样决心来处理和完成。因为未来的战争行为有赖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他还补充道:“这类原料的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是无关紧要的。”
在纳粹政权的全力支持下,大量钢材和劳动力投入到建设合成石油工厂中。到1939年入侵波兰时,德国已拥有14个人造石油工厂,到1940年已有20座合成石油工厂,合成油日产量达7.2万桶,相当于当时德国石油产量的46%。从军事上看,合成石油的意义非比寻常;它一度提供了德国航空汽油总量的95%。若没有这些合成油,一度耀武扬威的“斯图卡”轰炸机只是一堆废铁。
由于合成燃料工业在新的生产技术、高级催化剂及对多个煤炭品种的适用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1940到1943年,德国的合成燃料产量从每天7.2万桶猛增到12.4万桶。1944年,德国人造石油工厂的生产达到高峰,可年产300万吨(2500万桶)以上的合成石油,其中200万吨(1700万桶)在加铅后,是高质量航空煤油和车用汽油。1944年第一季度,合成燃料占到德国全部油料供应的57%和航空汽油供应的92%。由此可见,正是人造石油工业,部分满足了纳粹德国对石油的急迫需求。
当然,同盟国方面也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1944年3月,美国驻欧洲的陆军战略航空兵司令卡尔·斯帕茨将军向艾森豪威尔将军建议,优先摧毁德国的合成燃料工业。两个月后的5月12日,美陆军第8航空队用935架轰炸机轰炸了德国中部和东部的燃料工厂。这次轰炸造成的损失,表面看并不严重,当时的德国“还有五十七万四千吨飞机燃料的储存,虽说只相当于三个月的产量,却可抵偿十九个月以上的总减产量”。尽管如此,负责纳粹德国军备生产的斯佩尔还是敏感地察觉到了末日的来临:“一个空战的新时期开始了。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德国军备生产的末日。”他向希特勒报告,“敌人轰炸了我们最薄弱的环节。如果他们这次坚持干下去,我们很快就谈不上有什么燃料生产了”。
事实的确如此,合成石油工厂的管道系统非常脆弱,不用说遭到直接命中,就是炸弹在附近爆炸的冲击波,也足以使管道有裂缝。遭到美军轰炸的第二天,德国工厂的技术人员就开始全力修复被炸得断裂和扭曲的管道系统。德国人拼命抢修了16天,才恢复到原先的生产水平,1944年5月28日又遭到第二次空袭。这一回,美陆军第8航空队只出动400架轰炸机,但造成的破坏比第一次还大。结果,1944年5月,德国的航空汽油产量降为日产3000桶,只占1944年头4个月平均产量的6%。
然而,这只是灾难的开始。在4个月内,德国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近70座炼油厂、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及许多存储设备都遭到空袭。同一时期,苏军攻占了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对此,德国竭尽全力保卫珍贵的人造石油。德军高射炮部队有100多万兵力,大部分高炮连编制有6到12门高炮,但1944年年中,部署在人造石油工厂周围的每个高炮连拥有多达36门高炮。尽管如此,仍无法挽救石油储量日渐枯竭的命运:从1944年第一季度到最后一个季度,石油产量和进口石油产品的总数降低了2/3。
这种情况下,德国彻底失去了本土的制空权,从1944年秋季起,德国的战斗机对美英的轰炸机已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抗击,它们不得不积蓄几天油料后才出动一次。油料短缺使德军飞行员的训练也备受影响,每人每周分配到的油料只够飞行1小时。到1945年初,德国的合成石油工厂大面积遭到摧毁,产量锐减。1945年2月,德国的航空汽油产量只相当于1944年1至4月产量的0.5%。1945年2月以后,生产全部停止。没有燃料补充,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只有少量德国飞机还能升空作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当时虽已装备时速超过800千米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但却无法扭转战局。
几近枯竭的石油供应,直接影响到德军的战场行动。在苏德战场,德军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春季觉醒行动”(1945年3月6日至1945年3月16日)。在这次行动中,希特勒投入武装党卫队7个装甲师中的6个师,还有4个国防军装甲师,占德国当时尚可作战的装甲师数量的1/4。令人费解的是,当时苏军已兵临柏林城下,而德军这支精锐部队并未像古德里安建议的那样从侧翼攻击苏军先头部队,而是向南去了匈牙利。希特勒的理由很简单,美军对人造石油工厂的破坏使其不得不设法保住巴拉顿湖的安全,此地包括一些油田 产量虽有限,但却是纳粹德国最后的石油供应区。
随着“春季觉醒行动”的失败,纳粹德国彻底失去了石油来源。1945年4月29日晨,希特勒在柏林地堡畏罪自杀死前令人将其尸体浇上汽油焚毁,以免落到苏军手中。他的残余党徒执行了这一命令—这次,汽油终于够用了。
纳粹德国被扼住人造石油工业咽喉之时,它的轴心国盟友日本也在为石油苦苦挣扎。与德国的情况类似,贫油的日本也在人造石油技术上大费周章。早在1928年,日本就开始在中国抚顺干馏油母页岩,此后进行其他技术的尝试:从1932年起采用低温干馏法(将煤放入500至600摄氏度的低温干馏器,生成液体燃料和固体废渣),1936年采用高压加氢法(将煤在反应釜里加压,用催化剂使之和氢气反应生成重油,而重油继续加氢裂化就能生成汽油),1937年采用费托合成法(将煤和水蒸气反应,产生水煤气,然后在高压反应釜里催化生成烃类混合液体,再裂化生成油品)。
1937年8月,日本制定《人造石油事业法》,提出“七年煤化油计划”,打算到1943年可年产200万吨煤化油,满足军需。纸面上的蓝图令人鼓舞,真实的情况何?实践证明,日本人的想法是异想天开。生产人造石油所需原料(煤炭)为其产量的10倍,200万吨煤化油需要2000万吨煤炭,而日本每年生产加掠夺的煤炭量不过6500万吨。人造石油的生产消耗,远超日本国力允许的极限。最后,不得不将煤化油产量压缩为原计划的1/10。
即便如此,还是完不成计划。比如在抚顺建立煤炭液化工厂,日本海军和陆军都直接去参加了,日本首相亲自过问此事,不可谓不重视。可是,煤炭液化工业属于工艺技术相当复杂困难的高温度高压力化学工业。与德国不同,日本在技术上刚刚起步,因此进展相当缓慢,好不容易于1940年3月17日生产出二次加氢的粗挥发油,却又碰到军备需求导致工厂建材短缺的问题。
1940年,建造抚顺煤炭液化工厂需要钢铁1200吨,而审定量只有140吨。结果,原计划1943 年完成年产2万吨、1945 年完成 12.5万吨人造石油的计划,都沦为一纸空文 到后来,年产2万吨人造石油的计划改为年产1万吨,即便如此计划没办法实现。到1943年,日本国内的人造石油产量只有100万桶,仅为原定目标的8%,占当年日本石油需求量约11%,占整个战争期间日本石油需求量约3%。颇为讽刺的是,日本为制造人造石油所投入的能源,比产出的能源多很多。
因缺少熟练技工,加之高质量煤和钢的匮乏,日本的人造石油生产极为受限。1944年,日本的人造石油产量增至120万桶,但从年底开始骤降。1945年4月的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不及后者的一半。其间,日本的人造石油生产在盟军的轰炸下,基本陷于停顿。不仅如此,因人造石油工厂半数位于中国东北,而盟军的潜艇和飞机1944年非常活跃,以至于几乎所有的中国东北的产品都无法用船运往日本本土。
鉴于1944年从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天然石油已灾难性地剧降,并且到下年年初这些进口即告完全停止,对于二战中的日本而言,人造石油工业的崩溃可谓雪上加霜。1944年下半年,当关岛成为美军轰炸日本的重要基地时,那里每天能获得12万桶航空汽油,而当时整个日本航空兵的每日总耗油量不过2.1万桶。因缺乏燃料,日本飞机每月的飞行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
在绝望情绪的支配下,日本驻柏林海军武官报告,德国正在用松木生产飞机燃料,于是日本海军立即展开调查论证,认为利用松树根生产汽油是可能的。仿佛捞到救命稻草一般,日本当局动员全国民众,四处挖掘松树根。儿童被派到乡下寻找松树根,找到的树根号称加热12小时就能生产出替代油。到1945年6月,松油的生产达到每月7万桶,可是如何把它们提炼成可用燃料问题仍未解决——燃料管因松脂逐渐凝固而阻塞,在对炼制好的油料进行实验时,还出现了汽车发动机被烧坏的情况。可见,“松根运动”是一场徒劳无益的闹剧。而人造石油在二战中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天然)石油在军事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现代化战争,就是由石油驱动的战争。
从这就能够准确的看出,石油一定不是什么生物转化燃料,而是地球自己的化学产物,在高温度高压力条件下化合反应出原油,否则从一战二战到现在,谁算算用去这么多石油,要多少有机生物,还不说这些蛋白质在高温度高压力下有多少可能性转化为石油
27日上午,由我国自主研制建造的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下水命名仪式在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举行。首舰命名为“中国人民海军四川舰”。此前,我国首型075两栖攻击舰已经列装人民海军,新型号076型两栖攻击舰与之相比有什么新本领?
从自主研制的AG60E电动飞机成功首飞到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上线,从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到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2024年,一批科学技术创新实现新的突破,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来源:极目新闻租住在深圳龙华区的城中村,陈小波每天上午8点多准时骑着电动车到几公里外的公司上班,在外忙碌一天,往往晚上9点左右才能到家。
2024年接近尾声,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是看看蛇年假期怎么排。首先1月1日元旦就迎来一个暴击:恰好在周中,无法连上周末。网友:想开点,上两天休一天再上两天。
2年被家暴16次案一审宣判,被告获刑11年赔偿37万余元,律师:准备申请抗诉
12月27日,“2年被家暴16次”女子谢女士的前夫贺某阳被控故意伤害罪、虐待罪一案宣判,因虐待罪判处1年6个月,故意伤害罪判处9年10个月,执行有期徒刑11年,时间为2023年4月至2034年3月。此外,判处贺某阳赔偿金额共计37万余元。
专家详解:为何对进口牛肉发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商务部27日发布了重要的公告,决定自2024年12月27日起对进口牛肉进行保障措施立案调查。为何要对进口牛肉发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会对相关产业贸易活动产生影响吗?围绕外界关切,记者专访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史晓丽。首先,何为保障措施?
午夜梦回,她总是能看见那个两岁的小孩,远远朝自己扑过来喊妈妈,让自己去救救他,而每每睁眼,眼前只是一片孤寂的房间。这样的夜晚一过就是三十多年,整整熬了32年之后,李静芝终于失而复得,重新找到了儿子的踪迹。